來源:濟南日報
2018-05-03 10:21:05
5月1日起,備受社會關注的《濟南市山體保護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和《濟南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這兩部新法規,瞄準城市生態保護、建筑垃圾管理中的諸多難點、痛點,與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地方立法,貴在“接地氣”。兩部地方性法規在進入人大立法時期后,是怎樣保證立法過程的科學性和民主性的?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室相關工作人員。
踐行綠色發展 立法保護山體
這兩日,市郊山體公園隨著小長假的到來熱鬧起來,市民三三兩兩,沿著山道漫步,一路感受著將自然擁入生活的愜意。而5月1日《濟南市山體保護辦法》的正式實施,也讓全市642座山體有了“護山符”。該《辦法》建立了山體保護名錄,對重點保護名錄中的山體,劃定山體保護控制線,并明確了山體保護的責任主體,標志著濟南市山體保護正式步入法治軌道。
眾所周知,泉城濟南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經調查摸底,全市共有山體642座,山體總面積約2626平方公里。這些山體對于涵養水源、凈化空氣、改善生態環境意義重大。2017年8月24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市人民政府提請審議的《濟南市山體保護管理辦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會后,法制工作室書面征求了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意見,通過市人大公眾信息網、12345市民服務熱線向社會公開征求了意見;會同城建環保工作室組織召開了五個座談會,分別聽取了立法咨詢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代表以及縣(區)有關政府部門、鎮(街道辦事處)、濟南高新區管委會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會同國土資源、規劃、林業和城鄉綠化、城鄉水務、園林等部門,對草案進行了集中修改。
“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室工作人員表示,在立法過程中,將“生態優先、永續利用”作為我市山體保護工作應當遵循的一條首要原則在法規中確定下來。在制度設計上,嚴格落實山體保護生態紅線制度,強化規劃管控和保護措施,完善山體修復治理監管制度,促進我市山體資源的有效保護,深化生態文明建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無序開發滿目瘡痍,到修復整治打造全新生態景觀,再到如今為山體保護立法,這一過程既見證了一座城市對于生態保護的決心,又印證了濟南努力讓生態成為常態、綠色成為底色,讓市民看得見山巒起伏,聽得見泉水叮咚的發展理念。”工作人員如是說。
充分調研論證 首次隔次審議
多年來,建筑垃圾處理已成為社會公認的城管“老大難”。由于多年來沒有正式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強力推進,在城市化進程中,濟南市建筑垃圾管理工作也積攢出不少現實難題。比如建筑垃圾排放不規范;建筑垃圾運輸市場準入機制不健全;建筑垃圾消納處置薄弱;95%的建筑垃圾沒有得到利用;監管合力未形成、未有效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等,嚴重遲滯了建筑垃圾良性利用的步伐。加快建筑垃圾立法進程成為一個頗為急切的課題。
2017年起《條例》進入人大立法時期。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這件法規的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魯謙多次指示要深入進行調查研究,一定把我市建筑垃圾管理的情況摸準吃透,立一件管用的法、符合實際的法、有質量的法。
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對市人民政府提請審議的《濟南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條例(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審議中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建筑垃圾管理是一項復雜的城市管理課題,存在許多難點,應當充分調研論證修改后,再提交第二次審議。為保證充分的調研論證和法規修改時間,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實行隔次審議。在4個月的調研時間中,形成10萬字研究資料和調研報告,11個方面的200余個子問題均得到了比較理想的解答。在此基礎上,帶著問題,組織城管、編辦、公安交警等部門組成聯合調研組,赴西安、南京、長沙、深圳四個在建筑垃圾管理方面各具特色的城市,采取座談交流和實地察看的方式,認真學習他們的管理經驗和立法經驗,形成了數萬字的立法調研報告和法規參考資料。
“在立法過程中,我們主要把握了三個大的方向,一是沒有就建筑垃圾談建筑垃圾,而是從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角度進行通盤考慮;二是將建筑垃圾處置設施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彌補基礎設施缺失造成建筑垃圾無法規范排放的問題;三是將建筑垃圾看成一種資源,進行資源綜合化利用。”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室工作人員表示。
原標題:山體保護有了“護山符” 建筑垃圾戴上“緊箍咒” 濟南聚焦城市頑疾開出立法“良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