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05-15 14:03:05
原標題:影存大運河
來源:光明日報
我是喝著大運河水長大的農(nóng)家孩子,運河岸邊纖夫的身影和號子聲,船家生活的歡聲笑語以及船槳的吱呀聲,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就是帶著那份天真,帶著運河生活里的歡樂,在不經(jīng)意間用我叔父的相機拍下了小伙伴們打水仗的照片。這激發(fā)了我的攝影興趣,此后的我常常拿著相機望著看不到盡頭的運河,想象著運河的那頭是什么樣的情景。
1965年我光榮參軍,一次偶然機會在北京通縣看到古運河。此后,每逢部隊有拍攝任務(wù),我就打聽哪里離運河近,一定要跑去看看。退伍回到家鄉(xiāng)后,或騎自行車、或搭船、或徒步,我開始沿著古老的大運河,在蘇州、鎮(zhèn)江、無錫、杭州以及山東境內(nèi)拍攝,記錄大運河兩岸的人文風(fēng)光。20世紀80年代起,我再次追尋古運河脈絡(luò),到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拍攝;甚至不顧危險,把自己五花大綁在運輸機艙口,從空中拍攝大運河的雄姿。
歲月如梭,在我的鏡頭里,大運河上的木橋、竹橋變成了現(xiàn)代化混凝土大橋,小木船、水泥船變成了大噸位鋼船,小水閘變成了可通行千噸船只的大型船閘……除此之外,我還記錄了許多如今運河沿岸已難以看到的眾多古橋、古廟、古塔、古街。在與大運河結(jié)緣的50多年里,我一共拍攝了兩萬多張底片。我對大運河的真摯情感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畏,全都融入這些底片里。我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我的方式留下對大運河更多的愛意,也為未來留下不同時代的真實記憶。
爬過山的人,才知道山有多高;拍過大運河的人,才知道大運河有多長。在拍攝大運河的過程中,我經(jīng)歷了不少困難。從前交通不如現(xiàn)在便利,大部分地區(qū)是沒有路的,一路自行車騎下來,滿身都是黃土。餓了挖點地瓜充饑,渴了就近喝口運河水,困了就睡在大運河的船家。在那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堅持下來,僅靠勇氣和毅力是不夠的,支撐我的是那份撇不開、繞不過去的運河情結(jié)。它飽含著我父輩的希望,飽含著我兄弟姐妹疏浚大運河的汗水,飽含著運河兩岸人民的樸實、善良和辛勞。
我所拍攝的大運河系列照片,記錄了20世紀60年代至今幾十年間運河兩岸普通民眾的人生。我試圖用這些照片承載大運河的歷史記憶,串聯(lián)過去和現(xiàn)在的我們。我還拍攝了大量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肖像,希望能深層次表現(xiàn)出大運河兩岸人民的時代擔(dān)當(dāng),清晰反映時代變遷和大運河文化發(fā)展。
大運河的美不僅僅在于古老、簡潔、流動、自然的整體形象和氣勢,還在于其內(nèi)在的精神氣韻。百里長堤古纖路、臨河古戲臺、運河帆船……還有一幕幕新生的事物和景象,這都是運河兩岸人民的創(chuàng)造,是大運河的美麗之所在。在我看來,記錄下這些美麗的景象為后世的歷史研究提供佐證是極具意義的。
大運河的美不僅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我的大運河專題作品曾經(jīng)被邀請到美國、日本等國家展出,外國人對大運河作品展現(xiàn)出來的中國故事很感興趣,對大運河文化非常崇敬。作為一名攝影人,我很自豪,也有責(zé)任和義務(wù)傳播大運河文化。國家和時代給廣大攝影人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臺,我雖然年逾古稀,當(dāng)不忘初心,不負盛世,力爭創(chuàng)作更多大運河精品影像,講好大運河的文化故事。
(撰文/攝影:湯德勝,系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原理事,曾獲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