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4-08-29 08:38:08
原標題:如何保障菜籃子里“穩穩的幸福”?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如何保障菜籃子里“穩穩的幸福”?
來源:中國婦女報
為了防止出現極端價格引發的賣難或斷供,破解“菜貴傷民、菜賤傷農”的痼疾,各地應打好應急保障、價格監管、市場調節及種植補貼等一套組合拳。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徐陽晨
“蔬菜比水果還貴呢!一斤黃瓜要9元。”近日,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在北京多家農產品零售及批發市場采訪時發現,民眾普遍反映農產品特別是蔬菜價格上漲明顯,漲幅之大也較為少見。8月,北京新發地市場的近期數據顯示,蔬菜批發的加權平均價為4元/公斤,比上個月上漲37.93%,比去年同期上漲28.21%,本月中旬的價格已達到近5年同期的最高點。
不僅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傳統的夏秋季蔬菜產區如黃淮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環渤海地區蔬菜價格也同樣出現上漲。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監測,8月22日,重點關注的28種蔬菜平均價格為6.11元/公斤,而兩個月前還只有4.33元/公斤,漲幅超過40%。從蔬菜品種來看,主要是西紅柿、黃瓜、豆角、小油菜等時令蔬菜出現了大幅漲價。部分菜價上漲甚至已經超過了水果、肉禽蛋奶的漲幅。
專家表示,蔬菜價格的波動往往具有較強的季節性特點,未來隨著天氣的好轉和秋季蔬菜的陸續上市,蔬菜產量預計將恢復至往年同期水平,蔬菜價格有望明顯回落。
餐桌上常見菜漲價明顯
一般而言,包括蔬果在內的農產品均屬于弱價格彈性的大宗消費,因為是剛需消費,即商品本身價格的變化,不會引發供需強烈變化。但本輪蔬菜價格的飛漲,導致了一些消費市場的“異動”。
記者走訪了永輝超市、盒馬鮮生、麥德龍等不同類型的商超,發現5元/斤以下的低價位蔬菜較往常明顯減少,但需求量大增,不少消費者駐足在低價菜、打折菜貨架前,仔細挑選,而10元/斤以上的菜品,惠顧者則寥寥無幾。
“正常的青菜、茄子賣到八九塊錢一斤。通常我們一家子每天的蔬菜支出也就二三十元,現在要五六十元,每月要多花近千元。”有市民向記者表示,以前按“斤”買的蔬菜,現在要精打細算按“個”買,特別打秤的菜如絲瓜、西紅柿等僅買幾個,不再多囤。
另一邊,蔬菜的上漲也讓商戶難以應對。“我一大早去批發市場轉了一圈,沒遇到幾樣合適的菜品,黃瓜、絲瓜、辣椒等時令菜進價太高,生姜也要10元一斤。有時候只能去本地菜農那里轉轉,看能不能撿個漏兒。”個體商超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做的是社區零售生意,近日明顯感覺到“便宜菜”更好賣,但整體上“賣得高、要得少”使零售利潤在不斷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菜價上漲也推動了高端蔬菜和線上蔬菜的銷量。在盒馬鮮生,記者發現有機蔬菜和高原蔬菜價格并未大幅上漲,銷量不錯,受年輕人青睞。“普通蔬菜也要10元一斤,不如試試看有機蔬菜,價格相差不大,但更健康,口感也更地道。”蔣女士表示,自己一個人開火做飯,菜量要求不大,往往更喜歡一小盒即半斤左右的蔬菜,在價格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有機蔬菜更“劃算”。
不少消費者也紛紛轉向線上渠道,如美團優選、淘菜菜、多多買菜等平臺。“同樣一份絲瓜,農貿市場是八九元一斤,線上六元,羅馬生菜、黃瓜等也便宜了兩到三元一斤。”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平臺分享了自己的買菜心得,列出具有新鮮、48小時內送達、折扣力度大、免運費等標簽特點的平臺清單。更有網友支招,“像南瓜、西紅柿、毛豆等易儲存的蔬菜,可以直接從原產地網購,價格能降到三四元一斤。”
“本次價格上漲導致的替代性表現很明顯,很多消費者選擇了便宜且價格相對穩定的菜品,這不僅影響到家庭的支出預算,還可能改變蔬菜的消費結構,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緊張。”浙江大學經濟學院二級教授肖文對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說。
對于種植戶、批發及零售端而言,蔬菜上漲“弊大于利”。“種植戶在面對價格上漲時,可能會考慮擴大種植規模,但種子、肥料、灌溉設備等成本的投入可能無法完全被價格上漲所彌補。”肖文補充道。
同樣,運輸成本、損耗的上升和市場偏好的下行,使中間商的利潤進一步壓縮,抵銷了價格上漲帶來的收益。“我們賺的就是個辛苦錢,拋開運輸、損耗等等各種成本,一斤菜也就賺個幾分錢到一毛錢。我報的價格也不能太高,不然別人也不在我這里買,要是損耗大了,沒準還要虧錢。”北京新發地某批發商無奈地表示。
氣候變化及次生災害是主要影響因素
從歷年規律看,蔬菜價格呈季節性波動。七八月份,高溫多雨的天氣不利于露地蔬菜生長,一般每年這個時候菜價都會轉入上行通道。
為何今年菜價漲幅如此劇烈?極端天氣是一大因素。肖文認為,今年7~8月份期間,湖南、山東、四川、安徽等地蔬菜主產區遭遇強降雨、雷暴大風等極端天氣事件,導致蔬菜生產受損嚴重,直接影響了蔬菜的產量和質量。此外,洪澇災害導致部分菜地被淹,影響了蔬菜的正常生長周期,使得短期內市場供應量減少。
通常,夏季應是蔬果“低價高量”供應季節,但8月伏天的高溫因素會使蔬果生產“青黃不接”,價格“翹尾”。肖文指出,我國長三角、中部地區出現了40℃度以上的極端高溫,7月的平均氣溫達到了歷史第二高位,持續的高溫酷熱使蔬菜生長受限,而夏季也是全國各地蔬果需求量較大時期,農產品的供給端未能及時跟上,導致供需失衡加劇。
從農田到餐桌的過程中,農產品需要經過多個流通環節,如收購、運輸、儲存、加工、批發和零售等,夏季的強降雨、雷暴大風、酷熱等極端天氣都會導致物流成本增加,其中非時令菜、非本地菜的冷鏈物流成本,更是“雨漲價高”。肖文說,這些成本最終都轉嫁到了零售端。
價格何時能回落?
肖文認為,蔬菜價格的波動是由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面對這一現象,需要關注天氣變化、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以及流通環節的成本上升等因素。同時,國際市場的需求變化也會對國內蔬菜價格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季節變化和市場調節機制的作用,預計蔬菜價格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逐步恢復正常水平。
“蔬菜價格的波動往往具有較強的季節性特點,在8月末后,隨著天氣的好轉和秋季蔬菜的陸續上市,蔬菜價格將出現季節性回落。”肖文預計到9月中旬,蔬菜產量預計將恢復至往年同期水平,市場供應趨于穩定。到10月份,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的露天秋菜大量上市,將進一步緩解市場供應壓力,蔬菜價格有望明顯回落。
目前,各地已從生產前端到零售末端,多措并舉穩住百姓“菜籃子”。上海組織蔬菜生產基地加強田間管理和采收作業,搶種雞毛菜、米莧等耐高溫速生蔬菜;北京協調新發地等主要批發市場進一步拓寬供貨渠道,組織大型連鎖超市和直營直供企業加大基地直采力度;山東壽光蔬菜基地為應對高溫,加快進貨、出貨節奏,加強產銷銜接、蔬菜集散等方面持續發力;浙江菜籃子“保供基地”進行了及時補種,通過數字化推進防曬高產……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蔬菜在田面積1.06億畝,同比增加90萬畝,仍處于年內較高水平,穩產保供有基礎。
蔬菜等農產品是民生之本,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一頭連著農業之基。保民生的答卷要答好,菜籃子里“穩穩的幸福”則是必答題。為了防止出現極端價格引發的賣難或斷供,破解“菜貴傷民、菜賤傷農”的痼疾,各地的保障民生供給的舉措中,更應針對復雜的市場異動、自然因素做出預判和預防,打好應急保障、價格監管、市場調節及種植補貼等一套組合拳,讓居民的“菜籃子”更穩當、更豐富;讓農民的“錢袋子”更充實、更有分量。相信隨著一系列舉措的落地和外部因素的穩定,全國蔬菜價格將順利企穩回落,持續有力供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