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12-17 09:07:12
原標題:打造文旅人才培養新模式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打造文旅人才培養新模式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在新時代背景下,海洋文旅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也對海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筆者所在的煙臺文化旅游職業學院結合“八仙文化”和“守島人文化”,不斷挖掘和傳承地域文化,打造文旅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具備“傳統文化、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國際視野、溝通技巧、文旅知識、數智能力、創業精神”等素養和能力的“八仙型”文旅人才,為國家海洋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專業向海:構建向海專業群,打造向海教師團隊
一是積極對接煙臺市“9+N”重點產業和16條產業鏈,著重打造向海文旅專業群和向海智能制造專業群。以智慧餐飲專業為引領,聚焦海上糧倉,傳承魯菜技藝,并構建以“食、住、行、游、購、娛、養、商”產業鏈為主,智慧旅游、文化創意、休閑康養、數智商務4個優勢專業為重點的向海文旅專業群,以及智能制造和智能控制2個向海智能制造專業群,形成“1+4+2”專業向海發展格局,培養具備跨界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這些專業群覆蓋了海洋文旅、海洋休閑、海洋康養和海洋科技等多個領域,為地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是結合向海專業群,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政策,學校校內導師到涉海企業和國家“出海研習”,涉海企業和國家的海外導師“入海導學”。在出海研習方面,與亞泰經濟交流總商會、日本兵庫大學、韓國慶星大學等建立教師互訪、學生互派、合作辦學、校際共建工作機制;在入海導學方面,與澳洲中餐業聯合會、澳大利亞CHT等共建海外中餐培訓基地,在西餐、葡萄酒、咖啡、酒店管理等領域開展師生交流交換、學歷提升等合作。同時,成立絲綢之路研究中心,參與國家語合中心“漢語橋”項目等,打造了一支具有國際視野和實踐經驗的向海教師團隊。其中,涉海企業專業人員的加入,為學生帶來了一線的行業知識和經驗,有效提升了教學的實踐性和針對性。
課程向海:開發向海教學內容,創新向海教學方法
首先,結合向海專業,全校打造“一識一技一特”的“通識+專識+特識”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并聚焦“八仙文化”共建通識課程體系,建設“AI賦能課”“創業融合課”等全校通識必修課,培養具備“傳統文化、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國際視野、溝通技巧、文旅知識、數智能力、創業精神”等素養和能力的“八仙型”文旅人才。其中,通識教育部分,聚焦“謙卑、利他、開拓、責任、集體”的“新八仙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文旅知識、數智能力等基礎素質,同時融入海洋文化元素,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專識教育部分,聚焦“八仙文化”產業鏈,圍繞食、住、行、游、購、娛、養、商八個方面,重構教學內容,塑造過硬專業技能;特識教育部分,專攻“八仙技能”中一個或多個技能,形成特識課程,通過技能傳授賦予學生獨特技能品質。此外,四門必修課則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厚植海洋強國意識。
其次,結合向海課程內容,構建“虛實結合”場域,探究向海教學方法。其中,“虛”場域即通過AI賦能的“數字崗位、數字管理、數字運營”,實現“虛為實用,數用為本”的虛擬場域,如通過智慧餐飲操作平臺、智慧文旅實踐平臺等提升數字運營管理服務能力。“實”場域即通過“真崗位、真項目、真任務”,實現“實用為本、實戰為要”的真實場域,如通過八仙海洋工坊、新加坡教學工廠等創新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提升崗位勝任與創新創業能力。
平臺向海:建設海域產教共同體,搭建智能實踐實訓平臺
一是基于地域發展需求,多渠道縱深推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打造人才培養新載體。通過搭建海域產業聯合體和海域行業共同體,牽頭發起成立全國葡萄酒產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山東新魯菜產教融合共同體、煙臺市文化旅游產教融合共同體、長島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產教聯合體等,參與建設各級各類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30個,促進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實踐平臺和就業機會,推動專業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全面助力、全線賦能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智能實踐實訓平臺,為學生提供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實訓環境。通過模擬向海文旅專業和向海智能制造專業等場景,學生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實踐操作,提升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確保智能實踐實訓平臺優質、智能實踐實訓理論扎實。
(作者系煙臺文化旅游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本文系“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A15G420603]階段性成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