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4-06 08:46:04
原標題:創新人智協作模式 培育土建一流人才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創新人智協作模式 培育土建一流人才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在數智化浪潮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正在重塑高等教育格局。近年來,針對學校土建人才培養面臨的各項挑戰,青島理工大學主動擁抱變革,依托教育部門重點領域教學資源建設項目“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和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重大專項“本科高校課堂教學改革與質量評價研究”,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將人工智能技術系統性融入土建類專業教育全鏈條。青島理工大學通過構建人智協作的新型教育模式,既為傳統土建學科植入智能基因,更錨定“大模型時代新型人才培養”定位,為土建類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了兼具前瞻性與可操作性的創新方案。
課程體系的“智能升級”
從“單一專業”到“交叉融合”
青島理工大學開設“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等新工科專業,并在所有土建類專業中增設人工智能通識、基礎與應用課程模塊,使傳統課程體系煥發智能魅力。這種改革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通過重構“土力學”“結構力學”“工程熱力學”等核心課程知識圖譜,實現土建知識與AI(人工智能)思維的深度融合。這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增強了他們應用智能工具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教學場景的“智慧轉型”
從“黑板粉筆”到“數字孿生”
青島理工大學投入建設的智慧教室、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等數字化教學平臺已覆蓋全部土建類專業,運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打造沉浸式、交互性和構想性智慧虛擬空間,使學生突破時空的限制,實現泛在學習。依托數字化技術,探索構建“理—虛—實”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例如,在虛擬仿真平臺上,學生可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進行沉浸式學習,調整參數即能實時觀察建筑結構受力變化,模擬地震場景檢驗設計的可靠性。這種“數字孿生”教學不僅降低了實訓成本,更讓抽象理論轉化為可感知的工程實踐,完成了“職業場景+數字孿生”沉浸體驗式學習空間的構建。
培養方式的“個性定制”
從“標準輸出”到“精準育人”
青島理工大學應用新型教育教學技術,基于自主訓練的“AI敦華”土建大模型,構建包含智能導師、智能助教、智能學伴和數字人的全流程AI智能體教學助手,實現AI賦能教學。以課程聯盟智能MOOC(慕課)“土力學”和“生成式人工智能”課程為例,學校基于自主研發的智能化、可視化、普適化和雙向反饋的評學系統,可實時生成學生個體畫像,明晰個體化學情。依據個體化學情,智能導師開展基于“啟發—回應—反饋”的對話式引導學習,尊重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強調個性化學習,促進深度學習,培養高階思維能力。將大模型人機問答的“知識講述”轉變為人機對話的“知識轉化”,通過“智慧問學”實現“知識轉化”的學習過程,消解過度依賴大語言模型導致的高階思維能力培養乏力的問題。智能助教可在課后依據學生的個性化學情,面向當前學習目標與內容,開展學業輔導并實施個性化測試。智能學伴則化身24小時的學業小助手,隨時幫助學生排憂解難。
在土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青島理工大學以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以“奮進之筆”書寫工程教育新篇章。當前,學校共建成垂直領域專業學科大模型2個、土建類相關課程知識圖譜15門,牽頭創建了土木水利交通虛擬教研室,獲批巖土教研室、鋼結構教研室等省級基層教學組織,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建筑學、環境工程等8個土建類專業獲批國家級別一流本科專業。在青島理工大學的教育教學改革中,人工智能始終扮演著“賦能者”而非“替代者”的角色。它讓教師從重復性工作中抽身,專注于思維啟發與創新引導;它為學生提供試錯成本極低的實踐平臺,培養了他們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學校學生逐漸開始以“工程師+AI協作者”的雙重身份思考職業定位,展現出適應數智時代的新型職業觀。
青島理工大學的人智協作模式不僅為土建一流人才培養提供了新路徑,以實踐證明了傳統工科與前沿技術的共生可能,更揭示了學校未來教育的核心命題:技術賦能下的教育,應始終圍繞“人”的成長展開。副校長苗吉軍說:“數智化不是土建行業的‘替代品’,而是‘升級引擎’。我們培養的不僅是適應AI的土建工程師,更是能駕馭智能技術、定義行業未來的創新者。”學校教育理念的升華,為高等院校教育體系的數智化轉型提供了寶貴經驗。
(苗吉軍 張凱 許從寶 周煒 楊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