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2-07-31 13:37:07
原標題:好結構成就好作品
來源:解放軍報
30多年前,小品作為表演專業的一種訓練方法與電視媒體結合,走入千家萬戶,形成了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此后,小品以創作周期短、迅速反映現實生活等特點,在熒幕上獨領風騷。近年來,小品這種藝術形式,又通過網絡綜藝節目收獲了更多年輕觀眾的喜愛。
“軍旅戲劇小品”的概念可界定為軍事題材的,或者是軍人創作演出的,反映部隊生活的小品。它和非軍隊藝術人才創作的軍事題材小品或革命戰爭題材小品并沒有嚴格的界限。但是“軍旅戲劇小品”更加強調它的創作主體一定是軍人——它必須是軍人寫、軍人事、軍人演。
軍旅戲劇小品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借助于電視媒介異軍突起。在中央電視臺先后舉辦的9屆全國電視小品大賽中,16個榮獲金獎的作品中就有9個是軍旅戲劇小品。除此之外,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糾察》《水下除夕夜》《軍嫂上島》《真情30秒》《將軍與士兵》《我心飛翔》等軍旅戲劇小品競相涌現。軍旅戲劇小品體現了人民子弟兵對黨、國家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并以獨特的軍旅藝術魅力,唱響了時代主旋律。經過30余年不斷發展和完善,軍旅戲劇小品成為深受廣大官兵所喜愛的、參與度極高的一種藝術形式。正是因為這種特性,軍旅戲劇小品的生存土壤在部隊,繁榮發展在部隊,軍旅戲劇小品的創作與探索更植根于部隊。
談到小品創作,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小品的結構。
一門藝術區別于另一門藝術,一種樣式區別于另一種樣式,關鍵在于構造的差異。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中展現故事情節,如何在規定情境中完成一個動作和一個反動作的沖突,構成了戲劇構造的基本單位——場面。戲劇場面是劇情的基本環節。若干場面相互關聯完成一個階段性情節,這樣的場面組合就是片段。若干個片段完成一個階段性任務,匯聚成一個復合段落,就形成了幕或場;幕或場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連接,最終形成了一部完整的戲劇作品。
怎樣架構小品的場面呢?下面我們以1995年春晚小品,由原總政話劇團創作,孫濤、連捷編劇,李文啟導演的《糾察》為例來進行分析。演員孫濤和郭月分別飾演糾察兵和文工團女學員,他們在街頭相遇了——
男:唉,那個學員,看什么看什么,我說你呢,你,軍帽呢?
女:哦,軍帽丟火車上了。
男:丟火車上了,怎么沒把你丟了呢,哪個部隊的?證件,哦,你是話劇團的?
女:啊。
男:搞文藝的?
女:是。
至此,我們可以看明白大致的情節是,某執勤點附近,文工團女學員遇到糾察,因為沒戴軍帽被盤問。這是第一個場面,通過二人的交流迅速切入矛盾沖突,由只言片語將人物身份、人物關系、時間地點、規定情境做了鋪墊。這個場面既是開場,也是一個次要場面,叫過渡場面。它將觀眾帶入到戲劇情節之中,也預示著隨后的沖突走向。
男:來來來,你站過來,站過來。我說,你這個搞文藝的也得注意軍容風紀啊。
女:我平時挺注意的。
男:挺注意的……你這是留了個什么頭啊?你這個頭發怎么這么長?
女:我這是工作需要。
男:你畫眼圈了吧?你畫眉毛了吧?你這個嘴巴怎么這么紅啊?你這也是工作需要啊?
女:我上火車前有場演出,來不及卸妝,就是工作需要,你把證件給我。
男:干什么?別動!你還染紅指甲蓋了,你這也是工作需要啊?
女:就是工作需要,怎么?
男:你什么態度啊?
女:什么什么態度啊?證件我不要了,我走!
男:哈,你走,你走不了,三號三號,我是四號,有一個女學員向你方走去,身高一米六五至一米六六,留了個長頭發,畫了個紅嘴巴,別讓她跑了,拉咱們連部去!你走,我就不相信收拾不了你個女學員了我!
第二個場面結束。在兩人的進一步交流中,老兵指出了女學員的違紀問題,矛盾升級,女學員高傲地離開,老兵通過對講機呼喊下一哨位,震懾住了女學員,使她不得不停下來。這個場面的矛盾沖突顯然比前面要激烈,節奏逐漸緊湊,人物關系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隨后的第三個場面中,老兵步步緊逼,指出女學員破壞了六項軍容風紀,還提出來要送她去“學習班”,“時間不長,才兩個月”,以及“全軍通報”等一系列后續動作。女學員怕了,節節后退,央求老兵“您別生氣”“您別記我了,行不行”,仍被老兵拒絕:“我說不行就不行,你這個人怎么這么麻煩……”這一場面在上一場面的基礎上又疊加了“一番”。連續兩個關鍵場面,使得二人的矛盾沖突加劇,無法解決。像這樣展現矛盾沖突加劇和人物關系變化的場面,我們就稱之為關鍵場面。
然而此時,女學員聽出了老兵口音中的“山東味”,兩個人成了老鄉。“拉老鄉關系”這一番,讓兩人的關系扭轉,也讓戲劇沖突暫時緩和。但是,當女學員再一次問“那您還記我嗎”,老兵答道:“這事兒沒有商量的余地。”隨后,女學員逐漸“崩潰”。
女:可是,只要你把我全軍一通報,給我們單位抹多大黑啊!
男:嗯,你還有點集體榮譽感啊?
女:那當然了,我怎么跟我們領導交代啊,我還怎么在單位工作啊,我承認錯誤不就完了嘛,坦白應該從寬,抗拒才從嚴呢……(哭)
善良的老兵在嚎啕大哭的女學員面前不得不軟下來:“你還想不想解決問題啊……”老兵再一次的退讓,也給了女學員一個下臺階的機會。得知女學員是學表演的,老兵取笑她“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我看你就夠能表演的……”兩人關系得到進一步緩解。但是,女學員隨后提出“到時候有演出,我好給您送票”這一請求時,引起了老兵的強烈抗拒:“哎呀,你怎么這么麻煩呢,我說不用送,就是不用送嘛,干什么你!”
至此,從“拉老鄉關系”到“送票被拒絕”,把第四個場面(過渡場面)連接第五個場面(關鍵場面),將矛盾沖突繼續上推,戲劇張力和情感張力也即將達到頂點,把懸念留給觀眾——為什么老兵的反應這么強烈?
緊接著,老兵的心事被揭開——
女:你怎么了?
男:再過幾分鐘,下了這班崗,我就退伍了。
女:退伍?你……
男:到明天,我就不能再穿著這身軍裝,再站在這里巡邏了……
女:老兵……
男:我跟你說句心里話,這個軍裝啊,可不是誰都能穿一輩子的啊,當你想穿它的時候,可不一定就能穿得上啊,我說這話你不一定能理解啊……
女:不,我能理解。
男:你看啊……你看啊……你穿上這身軍裝啊,那……你走到哪兒,那都跟普通女孩子不一樣啊,有多少眼睛看著我們呢……明白嗎?(哽咽)
女:明白了。我錯了。
這第六個場面,既是全劇的高潮和頂點,也是抒情場面。而后,當女學員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老兵卻把處罰單送給了她……老兵的質樸無華和女學員的坦誠率真在此刻被勾勒出來,突出了戰友情的溫暖與軍人情懷的深厚。最后第七個場面,既是尾聲和余波,也是全劇的升華場面。
《糾察》這部小品是在第二屆CCTV電視小品大賽獲得全國一等獎的作品。時過境遷,隨著“90后”“00后”觀眾的審美變化,也許對它的欣賞角度也發生了變化,但是在軍旅戲劇小品的劇作層面上來說,《糾察》仍然具有代表意義。
從拆解經典作品開始,通過對《糾察》的梳理,我們能學習了解到關鍵場面(主要場面)、過渡場面(次要場面)、抒情場面、升華場面的特征,以及它們在小品中的結構作用。戲劇小品“短小精悍”的特點決定大多數的小品情節集中,基本符合時間、地點、情節相對一致的“三一律”。在架構小品的時候,要以關鍵場面為主,過渡場面為輔;以關鍵場面作為小品結構的核心,層層推進,才能保持戲劇小品的節奏緊湊與敘事集中。
軍旅戲劇小品大多符合“三一律”的鎖閉式結構。這種結構形態大致可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即“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小品的篇幅短小,決定了它的特征規律根源于此,但又富于變化。
首先,“開端”要從矛盾沖突即將爆發的時刻開始。入戲要快,簡潔明了地勾勒出矛盾沖突的方向,讓觀眾迅速建立強烈“期待”。
其次,在“發展”至“高潮”中埋下“伏筆”,巧妙設置“發現”與“突轉”。戲劇小品最難寫的就是“發展”至“高潮”的部分。占篇幅最長的也是“發展”至“高潮”的部分,小品好不好看,主要看“發展”的部分是不是將矛盾層層推進,將誤會環環相扣,將人物步步緊逼,使沖突態勢持續攀升,在即將到達山窮水盡、走投無路之時,突然有了一個重大“發現”,迅速促使情境“由順轉逆”或者“由逆轉順”。而在“高潮”之前,要在過程中埋下“伏筆”,在“突轉”之后逐漸揭開“老底”。“伏筆”埋得自然,“老底”藏得深,“發現”就會更加出人意料,“突轉”也會更加跌宕,“揭底”的時刻便更加富有情致。“發展”至“高潮”通常一氣呵成,在“高潮”處戛然而止,在“結局”中再力圖將情感或立意進行“升華”。
最后,細節刻畫尤為重要。結構上要精巧,細節上更要精致。戲劇小品的“戲”,就體現在“細”上。軍嫂在寒風中脫掉外套,為的是讓隔著海浪和風暴的丈夫能看一眼自己夏天穿裙子的樣子(《軍嫂上島》);水下作業艙位不同的潛艇兵,在大年三十這一天,卻穿著一年四季各式各樣的軍裝(《水下除夕夜》);為了參加閱兵,副軍長和班長交換了軍裝,口袋里還裝著錯換的訓練日記(《將軍與士兵》)……這些服裝、道具、場景等細節,既是情節發展、人物關系、規定情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更是戲劇結構中創意和智慧的體現。
雖然,軍旅戲劇小品的結構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已經呈現出更多的可能性,但要學習戲劇創作,還是要從掌握基本的戲劇結構開始。猶如蓋房子,只有先打好地基,才能搭建理想的建筑。
(作者系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軍事文藝創演系講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