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4-11 08:43:04
原標題:深化產教融合 培養一流機械類人才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深化產教融合 培養一流機械類人才
來源:中國教育報
為有效切合“制造強國”國家重大戰略對一流機械類人才“工程實踐創新能力”的需求,青島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堅持“回歸工程、融合創新”的理念,依托“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及“青島理工大學—濰柴現代產業學院”,構建“產業導向融合工程驅動”的工程化實踐育人新模式、N×(6+1+1)一體兩翼層次化育人策略、“理實一體化”產教融合工程實踐認知體系,近5年為高端裝備智能制造行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創新型畢業生200余人,培養學生獲得包括“挑戰杯”國家特等獎在內的獎勵80余項,形成具有示范價值的地方高校一流機械類人才培養體系。
產業導向融合工程驅動
構建工程化實踐育人新模式
青島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依托山東省優勢特色學科“機械工程”以及國家一流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與“車輛工程”,錨定高端裝備智能制造領域,聯合高端裝備產業鏈千億級龍頭企業——濰柴集團,創新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人才培養模式。面向工程化實踐育人要求,堅持“從工程中來,到工程中去”的原則,遵循外部政策驅動、產業需求牽引、產學融合創新邏輯,重構以強化工程實踐能力為特色的培養方案,實施人才培養全階段“虛擬班+實體班”協同培養模式,發揮企業和學校雙教學主體人才培養機制優勢。
工程化實踐育人模式下人才培養方案突破專業壁壘和學科專業邊界,融入“濰柴產品認知與拆裝”等企業特色課程,增大實踐教學占比,構建“核心學科專業必修課程+跨學科、跨專業選修課程”的課程體系,并通過實施“課程置換與學分互認”打通校企課程融合途徑。“虛擬班+實體班”協同培養模式保障學生思政、教學、管理工作有序高效運行:建立青島理工大學虛擬班集體,負責學生理論課教學和學習狀態精準反饋,打破校企時空界限;企業通過實體班組織授課、實踐訓練和教學組織管理。
N×(6+1+1)一體兩翼層次化育人
強化課程共建與人才共育
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實施N×(6+1+1)一體兩翼層次化育人策略,在“學校—企業雙導師”協同指導下,前6學期完成“3通識與專業課程模塊+3企業特色課程模塊”,第7學期學生完成企業/產業教育板塊,主攻專業實踐,第8學期進入濰柴等產業鏈企業生產研發部門進行畢業綜合訓練,面向產業需求真題真做,提升實踐創新能力。
在學校基礎理論學習階段,企業導師參與指導,進行企業文化教育,并在專業基礎實踐課程中逐漸融入企業應用場景;在企業實踐學習階段,學校導師全程參與,在工程實踐中鞏固專業理論,在生產實際中應用專業理論;在畢業設計環節,結合企業需求和應用,學生自選課題,“雙導師”指導,提高設計質量,使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得到切實鍛煉和提高。
“理實一體化”產教融合實踐體系
提升工程實踐創新能力
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按照“理論與實踐一體化、高校與企業同步化、環節與能力系統化”的思路,遵循“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工程應用—創新實踐”的四層次進階式實踐人才培養規律,構建產教融合工程實踐創新能力提升體系。通過校企協同、產業調研、資源整合等方式,構建一體化工程實踐教學平臺,開發工程化實踐教學項目,同步優化理論與實踐教學大綱,優化崗前培訓與崗位實操流程,完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體系。
“理實一體化”教學體系下,所有專業課程模塊均采用項目實踐式教學方法,在項目實踐中深化理論認知。實習實訓內容與企業技術革新及產業升級項目掛鉤,統籌多方優勢資源,建成國家/省部級實踐教育中心,依托濰柴等產業鏈龍頭企業優質實踐資源和校內工程訓練中心、實驗中心建設,打造涵蓋動力機械、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研發等產業鏈需求的實習實訓基地。目前,已形成了功能覆蓋全產業鏈、信息開放、資源共享、運行高效的“產學研用”一體化實踐教學平臺,滿足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
青島理工大學在產教融合方面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產教融合應用創新型機械類人才培養模式對提升學生職業發展潛力作用顯著,畢業生深受企業歡迎。地方高校產教融合一流機械人才培養模式獲批國家實踐育人平臺4個,獲得國家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和全國教師教學創新競賽獎勵,建成山東省現代產業學院,培養全國優秀教師1名、山東省教學名師5名,建成國家一流課程2門,主編省級一流教材4部。青島理工大學將繼續推動產教融合一流人才培養典型范式建設,為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撐。(姜芙林 楊勇 楊發展 李忠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