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4-30 08:53:04
原標題:五階育人 四維融通 三聯協同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五階育人 四維融通 三聯協同
來源:中國教育報
近年來,聊城大學東昌學院深入實施“五階育人、四維融通、三聯協同”的育人模式,通過創新培養路徑、優化資源配置、強化保障機制等手段,實現了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五階育人,優化培養體系
理論筑基,構建系統知識網絡。學院優化理論課程體系,精減課堂講授學時,增設文獻檢索、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兼具實用性與前瞻性的課程,開展學術講座,延伸學習鏈條;推進課堂改革,鼓勵混合式、研討式、案例式教學,落實“N+1”考試改革(N種過程性考核項目和1次終結性考核),培養學生問題分析、批判研討、自主探究的能力。
實踐賦能,打通技能轉化通道。學院將實踐學分比例增加至30%以上,建設虛擬仿真、問題探究、個性化定制等特色實驗模塊;整合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平臺的課題資源,開發工程實訓項目。重點訓練學生團隊協作與實踐能力,實現教學內容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再到實踐認知的轉化。
競賽礪鋒,鍛造尖端競爭能力。學院實施主講教師負責制,分階段組織學生參加創新競賽。學校提供專項經費與設備支持,完善競賽獎勵機制,將學生參賽成果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同時推動獲獎方案專利化或創業孵化。依托競技場景提升學生創新水平和問題解決能力。
校企協同,實現技術共生迭代。打通校企師資共享、設備共通、項目共研的雙向通道,企業深度參與培養方案制定與課程授課,推行“雙導師制”,畢業論文在行業一線、社會實踐中完成。師生組隊參與企業橫向課題,攻關成果直接應用于企業生產線優化,著力提升學生工程應用和技術迭代能力。
職業領航,錨定終身發展坐標。學院在大一至大四階段開設“職業認知—技能匹配—決策訓練—職后發展”遞進式生涯課程,打通學生可持續發展職業路徑;建立企業導師庫,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證,增強崗位適配度;搭建校友職業發展追蹤平臺,動態分析就業數據,反哺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提升學生的就業質量與學院的行業影響力。
四維融通,打造優質平臺
構建數智融合教學平臺。學院依托學校智慧校園布局“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智慧教學+課程建設”“數字孿生+場景構建”,引進超星爾雅通識教育、雨課堂等平臺,優化知識圖譜資源建設、動態評價、人工智能助教等功能。打造一流課程、智慧課程等品牌課程81門,學生個性化學習體驗、課堂參與度顯著提高。
落實教研融合改革平臺。學院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改革,推行“教學—科研雙軌激勵機制”,成立教學改革研究團隊,開展虛實結合的科研項目實踐,推進課程開發、教材優化、跨學科課程設計,孵化了省級及以上教改項目16個,形成了以研促教、教研相長、協同創新的良好生態。
打造賽教融合創新平臺。學院深化賽課融通的教育改革,將學科競賽指標融入專業教學,構建“競賽嵌入式”教學模式,新建及升級人工智能、機械創新等實驗室135間。近4年,在學科競賽中獲獎1296項,學生的參與度大幅提升,獲獎數量和質量實現雙重飛躍。
創建產教融合校企平臺。學院積極探索校地企協同育人模式,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75個,細化校企聯合培養與實習實踐方案,新建了智能制造、文化創意等3個現代產業學院,獲批2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3個省級實驗實訓中心,推動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無縫銜接。
三聯協同,強化支撐保障
學科優化與社會需求聯通。學院以科技發展、國家與地方戰略布局為牽引,建立“需求分析—科學論證—動態調整”的學科發展機制。先后撤銷7個專業,新增智能制造等4個新興專業,開發建筑電氣、生物信息學等學科交叉課程,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綠色化工專業集群,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強化服務地方發展能效。
教師發展與學生發展聯動。學院從“五階育人”體系達成出發,構建“學生需求導向—教師發展響應—育人成果輸出”師生雙向聯動的發展模式。系統剖析學生培養策略,建立“分類型、分階段、螺旋上升”的教師發展機制,開展教學新星、教學能手、教學名師培育工程,推進團隊建設、“雙師型”教師認定,鼓勵教師進修和企業掛職,實現師生互促閉環發展。
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聯行。學院創新實施“二三四”質量反饋與監控體系,即:組建校系兩級督導、開展學期三段教學檢查、實施“領導—督導—同行—學生”四維評價,暢通整改監督渠道。完善“1+N”保障體系,以《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設總體方案》為核心,配套N項管理制度協同發力,實現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與辦學競爭力的同步提升。
(王寧 孔令乾 霍月洋 趙桂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