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5-05-08 09:13:05
原標題:趣游鄉村正當時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趣游鄉村正當時
來源:農民日報
5月3日,廣西陽朔縣遇龍河景區的“船公”正在撐船帶領游客體驗竹筏漂流。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夏時節,廣袤鄉野上草木蔥蘢,繁花似錦,如一幅錦繡畫卷徐徐鋪展。青山綠水間,游人往來,怡然自得。
今年“五一”假期,出行旅游的人數明顯增多。據測算,5天假期,全國國內出游3.14億人次,同比增長6.4%;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802.69億元,同比增長8.0%。
亮眼的數據背后,是各地文旅的澎湃脈動,鄉村更成為游客們熱衷的旅游目的地。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鄉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規范化水平”。各地鄉村以“鄉土為魂、體驗為核”,打造出主客共享的鄉村趣游圖景。
尋味鄉土:為何鐘情鄉村游?
阡陌交通,炊煙裊裊,漁舟唱晚,鄉村的獨特魅力,正源于其不可復制的“土味”與“新意”。
“躺在油菜花海里的帳篷中,耳邊是風吹麥浪的沙沙聲,這才是生活本該有的模樣。”特地驅車參與浙江杭州市臨平區田立方未來農場“百村萬帳”活動的王女士分享道。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鄉村漫步、田園棲居等慢旅游模式,正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在具有“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之稱的山東臨沂市銅井鎮竹泉村,身著傳統服飾的村民穿梭于竹巷清泉之間,一曲悠揚的沂蒙小調,讓游客沉浸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詩意村居;在黑龍江伊春市九峰山養心谷,瑜伽愛好者迎著晨光舒展身體;在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的山水之間,游客們體驗著“世界長壽之鄉”的獨特生活方式。“鄉村+健康”的生態療愈旅游方式,為人們提供了一方放松身心的凈土。
各地鄉村因地制宜,依托自然資源稟賦,打造出豐富多彩的田園景觀與體驗項目。江西上饒市婺源縣推出“花田音樂會”“古村夜游”等項目,助田園風光與地方文化藝術完美融合;廣西桂林市陽朔縣的遇龍河畔,竹筏漂流成了熱門項目,游客們在碧波蕩漾間與山水親密接觸;在四川成都市,十條特色鄉村旅游路線串聯起觀花、徒步、采茶等旅游體驗,為游客們打造了一場“說走就走”的繽紛鄉村之旅。
“賞羌寨、跳羌舞……簡直像走進了千年前的原生態羌族部落。”江西游客林舒凡說。在入選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鄉村”的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桃坪鎮桃坪村,羌族碉樓營造技藝、羌族羊皮鼓舞、花兒納吉情歌、羌繡等歷史悠久的非遺,閃耀著羌族文化的璀璨光芒。
鄉土文化正成為鄉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云南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老達保村村民自創的數百首拉祜族歌曲,成為游客了解老達保村的獨特窗口;陜西禮泉縣袁家村以“關中民俗”為文化符號,將涼皮、肉夾饃等小吃打造成文化載體,通過美食講述歷史故事;江蘇蘇州市東山鎮的東山臺閣巡游隊伍中,孩童扮成戲曲人物衣袂飄飛,“抬在肩膀上的戲臺”成為鄉土文化的鮮活載體。
沉浸鄉韻:走進鄉村游什么?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梯田上,當月明星稀朗照山野間,游客們不禁思索:在鄉村,除了觀覽風景名勝、親近鄉土人文,還能做些什么?
穿梭在古街巷道中,尋找線索、推理謎題,化身為劇本之中的一員,在互動探索中獲得豐富的情緒體驗,觸摸古鎮的文化脈搏。浙江臺州市三合鎮靈溪村打造出沉浸式文旅實景劇本殺《靈溪幻境》,讓古村巷道“變身”推理現場,吸引無數年輕人前來打卡。
從走馬觀花到沉浸體驗,鄉村旅游的多元業態創新讓游客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四川崇州市竹藝村將非遺與科技結合,引入全息數字人、AI糖畫機等科技元素,打造鄉村特色文化IP;貴州銅仁市中南門古城創新演繹模式,佩戴面具的儺戲藝人踏著鼓點起舞,讓古老巫儺文化煥活出新;河南中牟縣“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通過56個空間、700分鐘不間斷沉浸式演出,讓觀眾在移步換景中沉醉于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
“大家扛好彈藥,帶著糧食,打鬼子去!”山東沂南縣紅嫂家鄉旅游區內,激昂的沖鋒號角聲驟然響起,游客們熱血沸騰,奮勇沖鋒。《跟著團長打縣城》沉浸式實景互動演藝將紅色文化生動展映,更在參與者心中播撒下愛國主義的種子,讓紅色基因傳承賡續。
各地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多樣化紅色旅游體驗。節日期間,安徽合肥市渡江戰役紀念館開展“革命軍毯戰友情深”等主題活動,邀請“小民兵”們一起聆聽軍毯背后的故事;重慶市紅巖革命紀念館的講解員以第一人稱講述革命故事,讓歷史人物“活”了起來;新疆兵團第二師渤海教導旅紀念館開展“追尋五四足跡 重走覺醒之路”紅色研學活動,讓孩子們重溫革命歷史,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先輩的愛國精神。
精彩紛呈的群眾性文旅活動讓鄉村成為文藝體旅融合的舞臺。“打起手鼓唱起歌”首屆中國新疆民間藝術季啟動后,近200名新疆民間藝人登臺獻藝,讓游客領略到“歌舞之鄉”的神秘魅力;黑龍江“幸福滿龍江”慶五一秧歌展演活動,線上線下聯動舉辦100多場次,用熱情感染每一位觀眾;貴州省榕江“村超”、臺江“村BA”、凱里“村T”等“村字號”群眾性文旅體活動持續火爆,精彩賽事搭配民族歌舞,為游客呈上一場文體交融的盛宴。
除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外,鄉村美食同樣令人回味無窮。“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圈圈”,一口正宗的貴州酸湯成為游客假日出行的一大動力。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舉辦的“酸香獨山·非遺有味”文化旅游季,日累計接待2.4萬人次,特色三酸長桌宴、非遺酸食市集、花燈表演、非遺文創市集和民族歌舞盛宴輪番上演,讓游客李中慧贊不絕口:“蝦酸、鹽酸、臭酸聞起來很臭,味道很獨特,越吃越上癮。”
賦能鄉村:旅游給鄉村帶來了什么?
暮色中,今年60歲的熊女士騎著電瓶車穿梭在廣西桂林市桂海晴嵐景區的山道上。“我家就在山腳下的村里,現在每天下午2點準時來景區擺攤,上午還能照常賣菜,兩份收入都不耽誤!”說起“五一”期間的忙碌,她臉上滿是笑意。當各地景區迎來假期客流高峰,許多像熊女士這樣的村民,正用自己的方式,在鄉村旅游的浪潮中收獲著“家門口的幸福”。
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給村民拓寬了增收渠道,更帶動了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激活鄉村經濟動能。“德州市鄉村好時節·游購鄉村”后備箱消費大集上,黑陶、布老虎等德州精品非遺琳瑯滿目,扒雞、花饃、鹵鵝等德州特色美食應有盡有,讓來自京津冀的500余名自駕游客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節日期間,各地開展的“非遺煥新購物月”為非遺傳承注入新活力。河北贊皇縣原村土布非遺工坊吸引著年輕創客返鄉創業,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河南淮陽蘆葦畫非遺工坊成為殘疾人實現價值的舞臺,指尖上的藝術托起生活希望;青海素隆姑非遺工坊則讓當地婦女在家門口,用針線繡出錦繡前程。
游客對原鄉文化的追求,讓面臨失傳的非遺技藝、傳統習俗重獲關注。福建龍巖永定土樓景區,恢復土樓夯筑技藝展示,成立“土樓文化傳習所”,培養了60多名年輕的代表性傳承人,將非遺項目、客家習俗有機嵌入游覽線路,讓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夯土建筑從靜態展品轉變為文化敘事的“活載體”。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前兩日,景區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長18%,其中“00后”年輕游客占比達28%,非遺體驗游訂單量較去年同期暴漲110%,成為文旅市場的熱門打卡選項。
非遺集市里,往來游人“趕”出一片歡騰活力;古老戲臺上,專業演員“唱”出一腔鄉土情懷;長桌鄉壩間,特色佳肴“品”出一味煙火家常。當“反向旅游”成為新趨勢,這場始于節假日的鄉野邂逅,正在奏響鄉村與文旅“雙向奔赴”的美妙樂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