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5-08 09:13:05
原標題:不誤農時耕耘忙 田疇沃野蘊希望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不誤農時耕耘忙 田疇沃野蘊希望
來源:光明日報
【經濟界面】
5月5日,立夏,春與夏匆匆交過了“接力棒”。自此,氣溫日漸升高,萬物進入旺盛的生長期。農諺講,立夏看夏。夏季糧油主要作物冬小麥進入灌漿期,冬油菜開始收獲。同時,玉米、水稻等作物春播進入高峰期。
廣袤田野上,一簇簇油菜被顆粒飽滿的菜莢壓彎了腰,轟鳴的收割機來回穿梭,收割、脫粒、碎稈一氣呵成;連片的高標準農田上,綠油油的小麥在自走式平移噴灌機等設備的灌溉下,“心滿意足”地喝足養分;黑土地上,大馬力機車牽引著精量播種機,精準地將種子播撒進希望的田野。目前東北地區已春播糧食近1億畝,完成超兩成……阡陌間、原隰上,隨處可見農業新質生產力具象化的場景,千里沃野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穩面積:以惠農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走進山東濟寧嘉祥縣馬村鎮,一望無際的麥田帶著醉人的綠躍入記者眼簾。輕微的嗡嗡聲傳來,只見四臺無人機組成一排,正在麥田上空輕舞。細密的藥劑如薄霧般均勻灑落,為小麥披上一層“防護衣”。馬村鎮種糧大戶山保領站在田邊,目光追隨著無人機,臉上滿是欣喜:“以前人工噴藥費時費力,還擔心踩壞麥苗。現在這無人機噴藥又快又好,省心多了!”
“這些無人機,得不少錢吧?”記者問。
“不多!有政策給分擔哩!”山保領憨笑著和記者理起了賬,“我這4臺無人機,用上國家農機補貼政策,一臺就省了8000多塊錢。我今年還買了臺拖拉機,補貼了將近4萬塊!現在家里大小農機具有七八臺,都享受了補貼。我還能帶機具入股合作社,承接機械化作業,收益好得很。有這好政策,種地越來越帶勁!”
“帶勁”不是說說而已,實打實的種植面積是最好的印證。
山保領告訴記者,今年他流轉了4000多畝土地,主要種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國家的好政策多著咧!比如有耕地地力補貼,為我們種糧農民降成本。再比如小麥保險每畝地30塊錢,財政補貼了24塊,一畝地我個人只用承擔6塊錢。”山保領說。記者了解到,嘉祥縣農險承保機構還為參保農戶提供“無人機植保+價格指數保險”雙重保障,幫助種植戶規避市場價格風險,保障其穩定收入,提高規模化種植效益。
穩住種植面積,才能穩住糧食生產的底盤。各地各部門從補貼、保險等惠農政策入手,健全收益保障機制,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廣東廣州早在2018年就出臺了專門針對糧食生產大戶的支持政策,逐年增加財政資金補貼;云南西雙版納勐海縣為種糧大戶發放財政統籌獎補資金;安徽合肥扎實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提質,進一步提升農戶種養積極性……今年,國家繼續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提高小麥、早秈稻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實施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全覆蓋政策,為實現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的目標提供政策保障。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據農情調度,預計今年糧食意向種植面積17.9億畝左右,其中春播糧食面積9.6億畝,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提單產:“四良”融合力爭取得新突破
立夏這天,江西吉安遂川縣的一場大雨不期而至。迎著風,無人駕駛插秧機在遂川縣枚江鎮邵溪村的“稻-稻-油”輪作區雨中作業。插秧機走過,一株株嫩綠秧苗便在田里齊整整地扎根安家。
不久前,這里剛收割完“中油早1號”油菜。說到這個油菜品種,遂川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焦丁華打開了話匣子:“當時,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組織專家,對‘中油早一號’這個早熟油菜品種進行了實收測產,平均畝產達177.65公斤,刷新了我國‘稻-稻-油’三熟制種植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
什么是“稻-稻-油”三熟制?焦丁華介紹,“稻-稻-油”三熟制指早稻、晚稻、油菜一年內三茬作物輪作,是江西等南方地區利用冬閑田提高油料作物供給的重要途徑。而在保障雙季稻種植的基礎上,要實現油菜、水稻從容銜接,選好品種無疑是關鍵。
“傳統短生育期油菜品種生育期180天左右,難以適應長江中下游‘稻-稻-油’三熟制模式下茬口需求,導致大量冬閑田閑置。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研究培育的這個‘中油早1號’只要大概170天就能成熟,能實現‘稻-稻-油’茬口有序銜接,相當于‘搶’回了一季冬季作物生長時間。另外,這個品種不只是早熟,畝產和含油量都高,可以說是高產又高油。”焦丁華說。
良種配良法,這是單產提升的一種路徑,也是一個縮影。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是提高糧食產能的重要舉措。今年,從春耕開始,農業農村部就指導各地持續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四良”融合,力爭大面積單產提升取得新突破。
“良田方面,更加注重提升地力,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良種上,更加注重突破性品種推廣應用;良機上,更加注重高性能播種機的應用,提高整地和播種質量;良法上,更加注重推廣玉米的密植精準調控,大豆的大壟密植,水稻的集中育秧、機械插秧拋秧、有序擺栽等關鍵增產技術措施。”潘文博表示,“同時各地大力推廣這幾年市場非常看好的、農民特別歡迎的水肥一體化技術,把真正好用、管用、實用的技術落下去。”
“四良”融合,離不開科技支撐。窺斑見豹,我們看到農業新質生產力在田疇沃野蓬勃生長的場景——河南新鄉平原示范區的高標準農田里,矗立田頭的“六情預測監測站”,可以在農作物全生育期對氣、水、土、病、蟲、苗等多要素實現農田生態實時監測;江西新余市渝水區南安鄉東洛村的水稻種植基地,栽插的秧苗是華南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絲苗香米新品種;黑龍江北大荒柳河農場玉米科技示范地塊里,農機技術人員采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按照現場作業地塊設定作業路線……
當一塊塊良田、一粒粒良種、一臺臺良機、一種種良法融合聚力,當農業新質生產力為古老的農耕文明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那繪就在廣袤原野上的豐收圖景,怎能不令人充滿期待!
奪豐收:打好夏收糧油收官戰
夏收糧油是全年農業生產的第一仗,事關全年糧食生產大局。
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冬小麥拔節期一二類苗比例為91.2%,與上年相當、好于常年;冬油菜主產區氣候條件總體有利,加上增產措施技術到位率高,油菜長勢為近幾年最好。總體看,今年糧油生產開局較好,豐收有好的基礎。
但不到最后關頭,糧食生產須臾不可放松。眼下,黃淮海地區冬小麥進入產量形成關鍵期。中央財政提前全額預撥16億元“一噴三防”資金,近期又下撥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3.76億元,支持各地抗旱防病蟲防“干熱風”,努力奪取夏糧豐收。
糧食主產區河南省的8500萬畝小麥進入灌漿期。這個時期既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期,也是需水的高峰期。“當前,要圍繞提高小麥的粒重來加強田間管理,缺墑的麥田要盡量在5月10日之前補澆一次灌漿水。澆水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大水漫灌,特別是不能讓田間積水,同時不要在大風天氣澆水,以免發生倒伏。”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說。
近期,河南多地出現晴熱天氣,小麥遭遇旱情。與天爭時,各地各部門積極抗旱。4月1日以來,全省麥田累計澆灌10743萬畝次,其中4月19日以來澆灌4316萬畝次。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派駐18個小麥專家指導組,指導各地通過適時澆好灌漿水、噴施葉面肥等措施,促進籽粒灌漿,增加小麥粒重。
目前,距冬小麥大面積收獲還有一個月左右,奪取豐收還要過干旱、病蟲、干熱風、爛場雨等多個關口,加強田管抗災奪豐收的任務較為艱巨。
潘文博表示,農業農村部將堅決打好“奮戰120天奪夏收糧油豐收行動”收官戰,一個關口一個關口地過,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抓,奮力確保夏收糧油首戰告捷。一是抓精細指導促增產。繼續組織農技人員進村包戶聯主體、科技小分隊一線蹲點指導,落實好肥水管理、“一噴三防”等措施,主要是保穗數、攻粒數、增粒重,促進小麥單產提升。二是抓好統防統治控病蟲害。大力推廣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遏制病蟲暴發危害。三是抓防災減災降損失。密切監測干旱、干熱風、爛場雨等氣象災害,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及早做好物資儲備和技術準備,一旦發生災情,第一時間應急處置。同時,做好機收和應急搶收搶烘的準備,確保顆粒歸倉。
(本報記者 陳 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