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5-05-09 09:28:05
原標題:“情緒經濟”為啥這么火?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情緒經濟”為啥這么火?
來源:人民政協報
5月的陽光灑在河北廊坊“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21場沉浸式演出正顛覆觀劇傳統:聲光電構筑的108個情境空間中,游客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化身“賈寶玉”在太虛幻境穿梭。當最后一幕《飛鳥各投林》的燈光暗下,“00后”游客林萌的朋友圈即刻更新:“在曹公的文字里活過3小時,值回兩張門票!”
在“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里,這種戲劇化、互動式的文化表演,使游客切身體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滿足了拍照打卡、體驗“書中生活”的情緒需求。
山東一景區擔心游客趕不到海免費撒了3000斤蛤蜊、福建某古街平均每天有超過3.8萬游客穿著古代服裝體驗“穿越之旅”……這個“五一”假期,受到游客歡迎的消費場景很多都在指向情緒消費。所謂情緒消費是指消費者基于情感需求而非由純粹使用目的進行的消費行為,其主要表現形式包括沖動型購買,或為虛擬情緒價值買單等。而由情緒消費產生的跨界融合、靈活多變的新業態、新模式則被稱為“情緒經濟”。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提出“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如今,“情緒經濟”正成為消費市場的新亮點,帶來更多消費新場景、新業態。
“情緒經濟”:情感需求與消費升級融合而生
“‘情緒經濟’是一種由消費升級和情感需求交織帶來消費體驗和感受的經濟模式。”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表示,“情緒經濟”背后是情緒價值引發的對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這種新的消費模式在“五一”期間表現尤為明顯,給消費市場提供了新動能。
在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河南省委會主委梁留科看來,在數智化時代,“情緒經濟”作為一種新的消費模式,體現出消費群體年輕化的特征。“‘五一’假期旅游市場又創歷史新高,出現全面增長、多點開花的新態勢,‘情緒經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傳統經濟學里,消費跟價格直接掛鉤,而情緒消費與價格關聯不大,其消費心理主要受產品或服務的個性化、消費者滿意度及情感寄托等因素影響,消費心理決定著消費動機。”孫潔分析道,現在的消費理念更注重消費過程中的幸福感、快樂感和滿意度,情緒是重要的消費動機。
“從代際視角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更多習慣于傳統消費模式。‘Z世代’的年輕人更加傾向于情緒消費。”梁留科認為,傳統消費更側重關注商品的使用功能和對物質需求的滿足,而情緒消費則具有一定的符號價值,強調個性化、差異化、情感化,更加注重消費者的情感需求。
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規劃研究院院長張祥宇進一步解釋,“‘情緒經濟’的特征主要體現在情感主導、場景驅動、社交認同和心理補償四個方面。”“情緒經濟”與傳統消費模式的本質差異在于對價值創造邏輯的顛覆,傳統模式講究“性價比”,而“情緒經濟”講究“情價比”,側重于情感和支付意愿的關聯。“消費者為治愈孤獨、尋求認同等情感需求付費,甚至能接受非理性溢價。”
“情緒經濟”為何受到年輕人青睞?
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發布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顯示,情緒釋放將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情緒經濟消費人群洞察報告(2024)》顯示,2024年,為情緒價值和興趣買單成為年輕人消費的首要理由,占比超過40.1%。“情緒經濟”為何在年輕人群體中如此流行?
“隨著年輕一代成為消費主力軍,他們對情感滿足和精神享受的需求日益旺盛。當前社會節奏加快、競爭激烈,個人積壓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亟待釋放。”孫潔認為,過去節假日可能僅是通過旅游釋放壓力,如今消費者還會在出行時追求一些滿足自我心理需求的情緒服務和產品,以達到“解壓”的效果。這代表著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消費者產生了新的消費訴求,產品供給側的理念也要相應變革。供過于求或低水平重復的產品已不再被市場需要,產品供給側需要思考開發適應不同消費者需求、滿足不同消費心理的產品。
“隨著社交網絡發展與亞文化群體壯大,成長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的‘Z世代’,他們對減壓、情感陪伴、社交表達等情感訴求提高,網絡經濟的發展也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情緒消費品和社交消費場景。”梁留科表示,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普及加速了情緒消費發展,平臺通過收集、處理大量消費數據,借助算法推薦精準觸達用戶情感需求,使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創造沉浸式體驗場景,促進了情緒消費在年輕群體中的流行。
“‘情緒經濟’在年輕人群體中流行,與‘Z世代’的‘宅文化’‘孤獨感’等密切相關。”張祥宇認為,“Z世代”成長于數字化環境下,“宅”的生活方式弱化了線下社交,“宅文化”可能導致孤獨感加劇,情緒消費可以幫助年輕人實現自我表達,從而彌補現實社交的缺失。
“情緒經濟”促進消費場景的多元發展
一段時間以來,當泡泡瑪特IP新品在全球引起搶購熱潮;當各地景區紛紛推出沉浸式體驗項目;當年輕人為演唱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越來越多的“情緒經濟”與各式消費場景融合,進而促進消費場景的多元發展。
“‘情緒經濟’所創造出的物超所值感最能拉動消費。這就提醒我們,特別是文旅規劃單位,要注重情緒方案設計,方能捕捉新消費浪潮的核心動能。”張祥宇建議,將“情緒經濟”融入體驗場景設計來強化游客的療愈收獲感;將“情緒經濟”融入地域文化的表達,開發非遺體驗、方言互動等場景,強化文化認同與情感聯結;將“情緒經濟”融入公共空間的營造,強調煙火氣與松弛感,打造社交化情緒場景;將“情緒經濟”融入文創產品設計,把產品打造成為年輕人的“情緒調節器”。
數智化時代,“情緒經濟”與消費場景的融合要注重創新創意、打造宣傳熱點、拓展傳播途徑以及提升消費體驗。在梁留科看來,給游客提供情緒價值是文旅經濟最突出的軟實力。“旅游度假區要借助傳統文化,打造熱點IP,通過提供優質化的產品服務,為游客提供情緒價值。”
情緒消費從物質消費向精神消費快速轉變,帶動消費升級的同時,也在促進消費場景向多元化和廣泛化發展。“‘情緒經濟’在滿足消費者感性需求的同時,還能塑造眾多細分市場,其創新形式不斷裂變,細分市場規模也快速成長。”孫潔舉例道,“比如能帶來驚喜感的盲盒經濟、能滿足社交需求的網紅景點、能解決情緒壓力的療愈經濟等。這些細分市場通過提供精神和心理層面的場景化體驗,在產品設計上強調情感連接,在服務模式上強調沉浸式、體驗式,因而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
“‘情緒經濟’是一種消費升級,在充分滿足年輕人情感需求的同時,如何帶來更深層次的安全感和更深刻的幸福感,可能是我們未來要關注的問題。”孫潔表示。
當“情價比”開始挑戰傳統經濟學定律,我們或許正在見證消費主義的第三次變革:從滿足生存需求,到彰顯社會身份,最終抵達治愈靈魂的新階段。正如《紅樓夢》太虛幻境那副著名楹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情緒經濟”的魔幻與現實,正在重構商業世界的認知邊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